2004年11月2日,星期二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时政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“胎盘宴”再揭卫生监管漏洞
蔡方华

  哈尔滨一家报纸的记者通过明察暗访,发现当地一家餐馆将人体胎盘引上了餐桌,成为“绝对大补”的热门菜肴。而这些胎盘都是从当地一家医院买来的。针对“胎盘宴”这种现象,专家只是温和地表示,胎盘并不具备“神奇大补功效”,而当地卫生部门的官员则直接表态说,胎盘是否可以随意买卖,目前没有“明确规定”。
  人体胎盘到底有无神奇的营养,是一个有待确证和澄清的医学问题。但是,胎盘毕竟来自人体,无论从伦理角度还是卫生角度看,它都不应该作为食品摆上餐桌。仅从卫生角度看,国家药监部门早就通过专家研讨得出过一致结论:由于胎盘来源、病毒检测、病毒灭杀、工艺与有效成分的关系等问题难以解决,鲜胎盘制品不能作为中药批准使用。由此结论推断,以胎盘制作食品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卫生安全隐患,轻者可能损害食客健康,重者甚至可能导致传染病的人际传播。
  “胎盘宴”不是一个偶然和孤立的现象,而是我国食品卫生监管存在漏洞的又一个证明。从医院环节看,把胎盘卖给餐馆不仅有违道德,也打破了医院与餐饮业之间的卫生“防火墙”。众所周知,医院处理的各种医学剩余物存在着一定的卫生风险,因此,对各种废弃物品进行妥善的处理就是理所当然的事,根本不需要对胎盘再做特别的“明确规定”。医院和医生买卖胎盘的行为直接危害公共安全,卫生部门应该对此加以严厉的制止与制裁。听任胎盘买卖行为的泛滥,实是卫生部门的严重失职。
  而从食品安全的角度看,我国在餐饮业的法规建设和卫生管理方面一向存在着宽纵的弊端。果子狸这个“非典病毒使者”竟然在国人的餐桌上风光了许多年就是一例。我们的餐桌上到底有多少面目可疑的热门菜肴?果子狸、猴脑、婴儿胎盘到底还会在餐桌上流行多久?还会不会发生大规模的“祸从口入”?谁的心里都没有把握。餐饮卫生管理的漏洞到底由谁来补,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巨大的问号!